技術分析
技術交易
對於新交易者來說,進入技術性交易可能會帶來一大堆金融術語,例如移動平均線、相對強度指數、斐波納奇回補和布林帶,所有這些似乎都是為了混淆和恐嚇而設計的。值得慶幸的是,作為交易者,您無需害怕--儘管它們的名稱看似複雜,但大多數技術交易的組成部分都很容易理解。無論您的交易經驗多寡,您都可以在日常交易決策和市場預測中使用這些指標。本節關於技術交易的目的是為您分解整個過程,並協助您使用這些常用的技術指標。
新聞交易的反面
新聞交易利用真實世界的資訊,如地緣政治事件、經濟指標和市場情緒來決定資產在市場中的「真實」價值。技術性交易,也稱為技術分析,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方法 - 它只關心特定市場本身所呈現的資訊,而不關心其他。為了瞭解技術性交易,我們必須注意其假設:
假設 1:價格能說明一切
技術性交易的關鍵在於相信所有影響或可能影響資產的因素都會反映在其價格上。所有在新聞交易中發揮作用的因素,如經濟指標和市場心理,完全可以通過觀察資產的價格來解讀。根據這個邏輯,我們需要研究的就是價格變動本身,這就是這個假設的核心。
假設 2:價格變動趨於趨勢
技術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傾向於價格變動跟隨趨勢的觀念。換句話說,一旦價格趨勢確立(無論是向上或向下移動),未來的價格移動很可能會沿著同一方向繼續,而不是與之背道而馳。大量的技術性交易策略都考慮到了這個假設。
假設 3:未來反映在歷史中
技術交易的最後一個假設是,當涉及到價格變動時,歷史很可能會重演。交易者在面對類似市場事件時,往往會做出類似的反應。這通常歸因於市場情緒,從而導致價格變動的重複性。今天,在技術交易中分析的許多圖表形態已經沿用了一個多世紀,而且許多人仍然認為它們具有很高的相關性。這就告訴我們,未來有多少是由過去所告知的。
有了這些技術性交易的核心假設,我們就可以開始深入研究前面提到的一些技術指標。根據定義,技術指標是使用過去和現在資訊來預測未來價格水準或可交易資產大致方向的指標。通常,它們用於預測市場的即時和長期走勢。由於其預測短期價格變動的能力,技術指標對外匯衍生品交易特別有幫助。在我們介紹技術指標的不同示例之前,瞭解阻力位、支撐位和移動平均線的概念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它們是所有技術指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阻力與支撐水準
談到價格圖表,阻力位和支撐位是技術交易員預期資產價格在不同市場環境下轉向的線。阻力水準是上升後的反轉信號,而支撐水準則是下跌後的回歸信號。在金融市場中,常聽到分析師談論特定證券接近阻力或支撐水準。從基本層面上看,這些線表示特定證券或貨幣不會經常跌破(支撐位)或突破(阻力位)的價格範圍。以下是這兩條線的視覺表示(圖 1):
圖 1:阻力位與支撐位
移動平均線
在技術分析的歷史上,移動平均線一直被用作評估趨勢方向的一種手段,而且這個歷史悠久的指標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相關性,並被許多人使用。移動平均線提供的主要優勢是將匯率波動(或行內稱為「噪音」)最小化,因為匯率波動很難準確推斷即時匯率資訊。移動平均線使這些波動更加「安靜」或「平穩」,交易者可以更輕鬆地監控和鑑定可能的市場匯率趨勢,從而在所有貨幣對典型的上下波動中找到這些趨勢。
下圖 2 顯示短期移動平均線與長期移動平均線交叉。這表示該特定資產呈現上升趨勢。
圖表 2:上升勢頭
圖 3:下行動力
談到移動平均線,最重要的一點是,所有成功的交易者在監控價格圖表及其提供的資訊時,都在不斷尋找趨勢。成功的交易者還會努力識別利率反轉點,這樣他們就可以在最佳時間點,以最有利可圖的價格水平進行市場買賣。了解移動平均線在這方面會非常有幫助。
現在我們瞭解了阻力位、支撐位和移動平均線的基本概念,我們可以看看一些技術指標的範例,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指標來為我們的交易決策提供資訊。
相對強弱指數
相對強弱指數的概念是由 Wells Wilder 在 1978 年出版的《技術交易系統新概念》中提出的。就其核心而言,相對強弱指數是一種衡量收益和損失的指標,它可以告訴交易者某項資產是被過度賣出還是過度買入。它是一種震盪型指標,這意味著它會隨著市場利率的波動而上下震盪。相對強弱指數的測量範圍從 0 到 100。當資產的相對強弱指數超過 70 時,通常表示該資產已被超買,這就告訴我們它正走向價格反轉。當資產的相對強弱指數跌破 30 時,它告訴我們某資產最近被低估了。這在圖 4 中有直觀的表示。
相對強弱指數最常與趨勢線結合使用,因為趨勢線中的支撐和阻力水準通常會與相對強弱指數中的支撐和阻力水準重合。總而言之,相對強弱指數主要用於識別任何特定資產交易中的超買或超賣情況。
圖 4:相對強度指數
布林線
布林带是由技术分析师 John Bollinger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概念。它們用於識別任何特定貨幣對的即時波動幅度。就本質而言,布林線是在直線移動平均線上下兩個標準差繪製的線條。布林線位於價格圖表上,由移動平均線以及表示定價「通道」的上下線組成。
布林線有兩個主要用途。首先,它們有助於交易者瞭解市場的波動情況(布林帶相隔越遠,價格的波動性越大)。其次,它們提供了非線性的支撐和阻力水準,如上圖所示。
有趣的是,Bollinger 並不是第一個監控和描繪移動平均線的人。事實上,透過移動平均線來緩和利率變化的影響早已是技術交易者的工具箱中的一部分。然而,Bollinger 所做的是將動態移動平均線的概念推向更遠,他將標準偏差的概念應用於移動平均線上下的區間,並藉此定義上下界線。
圖 5:布林帶
斐波那契回撤
Fibonacci 回撤線來自於 Fibonacci 序列,可視為一種預測技術指標,可提供對未來潛在匯率水平的反饋。在基本層面上,斐波那契回撤線是在價格高點和低點之間繪製的支撐和阻力水準,表示斐波那契比率 23.6%、38.2%、61.8% 和 100%。下面的圖 6 說明了這些線。
圖 6 所示的線條可讓交易者隔離可能的入市點。這些線與相對強弱指數結合使用時尤其有用。總而言之,在上升趨勢中,斐波那契回撤線可用作回撤的觸發點。在下跌趨勢中,當從 Fibonacci 回撤水平反彈時,可以使用這些水平來賣空。在價格水準與其他指標價格水準(例如 100 天移動平均線)重疊的情況下,它會變成強化價格水準,使其成為更重要的支撐或阻力水準。
圖 6:斐波納奇回復位置